(一)抗日,难忘的合阳记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举国关注,世界瞩目。在合阳,更多的合阳人用文化、用书籍、用文字,记录下了当年日本鬼子在合阳犯下的滔天罪行。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了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反抗日本侵略的伟大斗争宣告开始。8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颁布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发出了全民族抗日的号召。
1939年,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三次10余架次飞机对合阳进行狂轰烂炸,农历九月十五日上午7时许,为第三次有四架敌机飞临合阳县城上空,对合阳县政府、后地巷、大油巷、安家巷、看守所、西门外、城隍庙山门前后地点投下炸弹,霎时,城内爆炸声四起,硝烟弥漫,房倒墙塌,血流遍地。敌机过后,经清查,敌机共投弹约60颗,炸毁房屋百余间,炸死群众57人。日寇飞机三次轰炸合阳县城,共炸死79人,伤28人。
日本飞机轰炸合阳后,合阳人民义愤填膺,以各种形式表示极大的愤慨和反抗。其中,形成文字实物的是合阳碑帖名人,甘井护难村行知省先生(1902、11---1976、1),这次也是敌机轰炸合阳的第三次,他在县城养病,目睹日寇罪行,自编自刻了《敌机轰炸合阳记》,广为印发,并在县城集会日、演戏时给群众散发,揭露日寇暴行。原合阳粮食局李心文先生曾看见过此文实物。
1938年,合阳成立了抗日民众自卫大队,县长苏资琛任队长,队员2万多人,成立了沿河学生抗日救国会,合阳二尹联民众自卫中队40余人在雷振华率领下奔赴山西荣河配合抗日部队作战。抗战期间,合阳共为抗战征用民夫488800人次,车辆88000辆次,代购粮47000包,支出差价550多万元,各种募捐和优抚1亿2千万元,24488名合阳优秀子弟参加部队作战。
据合阳县志记载,1937年9月14日,朱德率领八路军奔赴山西前线途经合阳,在县政府大堂举行的欢迎大会上,向群众和合阳师生讲了抗战形势《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重大意义,表示了八路军的抗日决心。
9月28日,刘伯承率一二九师经过合阳奔赴抗日前线。期间,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总参谋长左权、三八六旅旅长陈赓都途经合阳,奔赴抗日前线。留下了部队军爱民,民拥军的美谈,有几个战士住在太枣村候步欣家,进来时数清楚了石榴树上的石榴,走时同房主当面点清,一个不少,群众感动地说;“没见过这么好的队伍。”
忘记历史就是背板,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重温抗战合阳人民不屈不挠的奋斗历史,让人们不忘历史,缅怀先烈,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抗日县长——苏资琛
在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合阳县志愿者总队民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合阳县弟子规工作站副站长成三顺的案头,摆放了不少他几十年如一日收集积攒的有关合阳抗战资料,这些资料历经岁月洗礼,几次搬家,而保存完好,已经弥足珍贵,有的在合阳已是堪称一绝,值此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成三顺把这些珍贵收藏翻出来,今天他辑录的这份“合阳抗日英雄谱”,就是原《合阳报》1985年8月20日第四版右上角刊登的文章:抗日县长----苏资琛。
透过这份30年来保存完整的《合阳报》,抗日县长----苏资琛的英雄形象,再现人们眼前,令人对英雄虚然可敬。
苏资琛(1893---1974),原名养源,韩城市薛曲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资琛放弃了赴日深造的机会,从上海返回陕西,和宣侠父一起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向当时主持陕西工作的孙蔚如请求,到合阳县当县长,莅任前,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成员谢华、徐斌如派共产党员樊一鸣(樊中黎)、伍仲秋(黎扶英,女)、王文元、罗明、王俊、苏史青等同志偕同前往,1937年10月到合阳,苏资琛任命樊一鸣为县政府一科科长,伍仲秋为县政府秘书,苏史青为建设科长,王文元、罗明到合阳中学教书,并聘请了孙玉如任合阳中学校长,他和合阳驻军一七七师师长李兴中、总参谋长许权中商议,从该师抽调李锦峰(辎重营长、共产党员)、王汝召(辎重营副营长、共产党员)、梁步六(参谋、共产党员)、王寒秋(共产党员)支持地方开展军事训练,先后举办“教师军事训练班”,“基干队训练班”,“沿河中学生军事训练班”。随后,成立合阳县抗日民众自卫队,苏资琛兼任大队长,梁步六任副大队长。他筹款支持管建勋办“大众书店”,宣传革命理论,群众誉称苏资琛是“抗日县长”,后由于豪绅刘仁甫诬告,苏资琛于1938年夏被迫离任。
该文中提到一个人-----管建勋,管是何人也?合阳管家河村人管建勋(1913—1987),1932年入党的中共党员,抗战期间,他开办合阳“大众书社”,得到过“抗日县长”苏资琛的接济,推销进步书籍,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组织动员群众,聚集革命力量,掩护党组织成员,恢复、发展合阳、澄县地下党组织,率领县自卫队并组织民众进行革命活动,在中共沿河地委领导下于1938年5月在合阳东宫城建立中共合阳县委,任县委委员,后接任县委书记。建国后任陕西省水利厅厅长等职务。
(三)抗战期间的合阳渡口——水上交通线
1937年7月以后,日军占领了我华北,并向南方大举进攻,入秋后,又派兵直扑陕西。日寇认为打下陕西,就可进军西北和西南,配合其南下大军,速战速胜灭亡中国。
日寇更认为,陕西是中国抗日的中坚----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所在地,而西安则是张学良、杨虎城逼蒋促成全国抗战的基地,打下陕西则是对中国抗战精神的致命一击,先灭为快。
趾高气扬,气势汹汹,不可一世的日军将战火迅速推进到了陕西东界的黄河东岸,但一看黄河,为之失色,世界上竟有这样雄伟的河流,太可怕了。从1938年到1939年底,日军从府谷渡口到潼关渡口,发动了大小20多次的渡河战斗。最少时用兵500人,最多时用兵1万人,飞机大炮开路,战船跟进,但我军凭借黄河屏障,集中火力向敌船开火,打得敌人人仰船翻,敌人多次进攻,均被击退。黄河犹如诗人李白所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保卫黄河,保卫母亲,是抗战期间国人的共同决心。黄河以她坚强、博大的不屈不饶,不卑不亢,从天而降,吼声震动,力冲万钧,一泄千里。黄河一出飞鸟罕至的禹门口,一展数十里雄姿,如海如潮,奔腾向前,泥潭、沼泽遍布,流向深浅莫测,从古到今为兵渡之大忌。
黄河一出禹门口不远即入南北长达42公里的合阳境界,合阳境内有6个渡口,夏阳渡因西汉初年韩信用木罂渡军,活捉魏王豹,又名木罂渡或淮阴渡。秦汉时,汉武帝三次赴河东郡均经夏阳渡。夏阳渡是秦晋军事要冲,又是水上码头,直通山西临猗县。
东雷渡位于合阳东雷村东崖下,通山西万荣县。
岔峪渡(又名仁义渡)位于合阳东北百良岔峪村东,通山西万荣县。
东同蹄渡位于合阳东北百良东同蹄村东崖下,通山西万荣县。
榆林渡位于合阳东北百良榆林村东,通山西万荣县。
廉庄渡位于合阳东南黑池镇廉庄村东崖下,通山西永济县。
以上合阳6个渡口,多年来本人都实地考察走访过,抗战期间,东同蹄渡是共产党地下人员转运军火的往返之处,无固定的停泊位置,足见该渡口容易停泊船只,是理想的停泊船只位置。
本人所供职单位,合阳县信访局就有一位家居榆林渡口村与东同蹄渡咫尺的离休老干部王积海,老人家现在已经去世三、四年了。老人在世时经常到机关跟我们聊,讲他的抗战历史,人生历史,老人家很随活健谈,逢年过节机关组织慰问老干部我们都去过家居榆林渡口村老人家的家。
记得2003年秋季的一天,老人家过80几大寿,当时机关经费紧张,又值星期天,我和主管办公室工作的副局长屈宏璋等几人大家凑的份子钱给老人家买的寿糕等,雇车到榆林村恭贺老人家大寿。
说起抗战那时情景,老人家说:“那时条件非常差,我们常利用对岸日寇换岗空隙,以火堆或者手电光与那边的我们人员为联络暗号,趁夜黑从东同蹄渡野鸡岭、寨子坡地方出击偷渡。那时你知道吧,东同蹄渡只有两只木船,船不够用,我们就因陋就简,将棉花用黑油布包裹住用绳子或者用当地一种野生的藤条拧成的像绳子一样的东西,把棉花黑油布包扎紧,因为棉花用黑油布包住后,能上浮不容易沉没,我们就手抓住那个东西踏浪踩水,泅渡到山西对面,把共产党员和干部送过去,进入晋南解放区。”
“将山西那边抗战将士急需的火柴、煮青、电池、药品等物质送过去。那种场面,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不抓牢,掉下去说没就没有命了,谁也不知道这次出去了,能不能回来,都是抱着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去泅水过去的。浑身上下就在水里泡着,当时谁还想到以后得风湿关节炎什么病的,任务完成返回来才将湿透的衣服脱下来在黄河岸边的草上晾干就又穿上了,那时那有什么换洗衣服呀。一件衣服不穿烂,不脏,都不脱下来换洗。”
“记得王家洼王党民,从事抗日活动,被日军飞机轰炸牺牲。王家洼同北村人姚崇祥从事抗日活动,被敌人杀害于山西杨董村。”王积海老人家说的这些牺牲的烈士名字,眼中充满冲天的愤慨,经本人查对《合阳县志》,都确切无疑。
据合阳有关资料记载,抗日时期,合阳水上交通线勇士们,就是用这种近似原始的简陋的条件,先后将2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骨干送过黄河对面山西,进入晋南解放区的。将陈赓司令员支援东府工委的机枪等大量物质从山西运回来。当时像这样的水上交通线队员合阳有70多人。合阳渡口成为抗战时一条打不垮,摧不毁连接晋陕的抗日水上交通线、生命线、保障线。
(四)用心血书写合阳抗战历史的人们
八年抗战在合阳人的历史记忆里刻骨铭心,日寇飞机轰炸合阳,让多少合阳人家破人亡,房倒屋塌,财产损失,居无定所。合阳好多英雄儿女支前抗战,奔赴前线,与日寇拼杀,血洒疆场。
在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成三顺的案头,有不少合阳基层文化人士自费出版送给他的书籍,今天,择其四本独特的书籍,追忆合阳人民抗战的历史。
两本是由陕西省原财政厅工会主席、离休干部,全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先进个人、合阳新池屈光武先生所著的《牛庄记忆》、《屈族史传话牛庄》两书记载:牛庄村屈天堂,男,(1917—1939),国民三十八军十七师战士,在山西中条山和日军浴血奋战中壮烈牺牲。
牛庄村屈家科,男,(1917—1969),国民三十八军十七师战士,在山西中条山和日军浴血奋战中壮烈牺牲。
牛庄村屈荣轩,男,(1901---1969),上海纺织工业公学毕业,原合阳中学教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投笔从戎,到国民革命第四集团军三十八军四十二师柳彦彪部下先任秘书长,后任师参谋长等职,随军开赴山西前线,先后参加了中条山战役、中原会战、在中条山与日寇战斗达三年之久,带队收复了晋南广大地区,并转战娘子关、晋南、晋城、豫北等地。
另两本书籍是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名誉会长、百良东宫城村老教师曹义斌所著《沧桑琐事》和《沧桑再记》,(男,1921、11--现健在),抗战期间于1943年7月加入韩城西庄镇河防驻军新七军暂编第二十五师,据本人出版书籍记载:“1945年中季,部队奉命东渡黄河,奇袭东禹门之日军,后激战于侯马,完成包围日军50多天,日军企图逃逸,他们部队将敌人歼于侯马北站外。日寇投降后,他曾参与接收日军仪式和遣送日军行列。1947年秋天,在石家庄改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入北岳区独立旅一团一营三连任文书,参与了解放战争,在应县战役中,面、臂、腹三处受伤,经鉴定为三等乙级残废返乡,后从事教育工作,1948年后季参加工作时将伤残证件交给当时的区长郝文汉,结果因战乱被组织丢失,导致后来界定为退休,反映多年,均没有结果。”
年愈90岁的曹义斌,多次与我交谈,他说,“抗战时那时我们部队装备差,枪支弹药不足,不少战士身背大刀,所以,好多次战斗我们部队都是采取趁夜奇袭,伏击歼敌,出其不意,冲入敌阵,用枪,用大刀短兵相接歼敌。”
我曾问他:“打仗时你想到以后的事情没有?”
他说:上了战场,那会想到活着回来,都是抱着浴血疆场的那种大无畏精神,一个劲向前冲,奋勇多杀敌人。
我问他,那时部队生活条件如何?
他说:“抗战那年月,哪像现在,那时部队供给也很差,急行军都是边走边吃饭,仗打起来吃饭就没有个点,饥一顿,饱一顿,都是利用把敌人击退下去的空隙吃饭,然后,抢修工事,战壕,擦试武器,安顿伤病员,随时准备战斗的。”
说起曹老几十年申诉离休变成退休待遇的事情,老人家哈哈哈一笑,很健谈地说:“从死人堆里爬过来的我,那想到现在这样幸福地生活着,已经很满足了,但能争取到更好吗。”
曹义斌老人家现在腿脚还利索,行走方便,就是耳朵被战争遗留下后遗症,不大声说话听不清楚,记忆力也不如从前,心态平和,知足常乐,他感恩现在的好社会,感恩共产党和人民政府,才有今天让他乐享天年的幸福生活。
(五)日寇敌机从哪里起飞轰炸合阳?
回忆抗战历史,合阳人民也经历了一场浩劫磨难,当年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不胜枚举,合阳也是中华民族抗战期间遭受浩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么日寇敌机是从哪里起飞轰炸的合阳呢?抗战时合阳有没有防空袭警报系统?据分析确证是从山西运城日寇军用机场起飞的敌机,那为什么分析是从山西运城日寇军用机场起飞的敌机呢?理由何在?
据有关文献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寇军机于1937年11月7日首先轰炸潼关开始,六天之后就开始轰炸西安,一直到1945年1月4日最后轰炸安康止,日本侵略者对陕西的轰炸持续时间共7年1个月零28天。轰炸的重点为西安、宝鸡、延安、汉中、潼关等地。轰炸的范围遍及全省55个市、县和乡镇。
山西运城和临汾的两个日寇军用机场,是轰炸陕西的主要起飞地点和基地。太原、武汉、宜昌三个日寇的机场也参与了对陕西部分城镇的轰炸。
日军空袭陕西,以沿陇海铁路周围的县城、驿站为主要目标。其主要航线有5条:
1、由运城起飞,越过黄河进袭朝邑、大荔、耀县等处;或由风陵渡越过黄河进袭潼关,折而西沿陇海铁路进袭华阴、渭南、临潼、西安、咸阳、武功、凤翔、宝鸡等处;或由西安南下,经佛坪袭击南郑;或由潼关南下,袭击洛南、商县,经山阳袭击安康;或由运城西北飞越黄河袭击韩城、宜川、洛川、延安;或由韩城折向西南,袭击芝川、合阳、澄城等地。因此,运城机场是日军空袭陕西的主要起飞点。
2、由临汾机场起飞,越过黄河进袭绥德、榆林、佳县、府谷等地,这也是日机空袭陕西的主要基地。
3、由太原机场起飞,越过黄河进袭绥德、榆林、佳县、神木、清涧等。
4、由武汉起飞,经襄樊、老河口进袭安康、紫阳等。
5、由宜昌机场起飞,经镇平袭击安康。
由此分析,日寇轰炸合阳是从山西运城日寇军用机场起飞的敌机。
抗战期间,合阳设防空哨站,与山西运城防空站联络,遇有敌机偷袭,由运城电告合阳,县城即敲响警钟告群众出城或躲进防空洞,后运城沦陷,合阳防空站设在福山(现洽川风景区福山景区内),因传讯报警不及时,县城群众死伤严重。
在整个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对陕西的狂轰滥炸总计达5607次,总计出动军机3789架次,投弹13610枚。其中对西安对西安出动飞机1106架次,轰炸145次,投弹3440枚,死伤2489人,其中死1244人,伤1245人,毁房6783间。对渭南出动飞机101架次,轰炸11次,投弹203枚,死伤258人,其中死120人,伤138人,毁房485间。
日寇敌机对合阳袭击的情况是:
1938年4月12日,侵华日军从山西隔河炮击黄河西岸陕西合阳,致使夏阳、莘里两村6名无辜群众被炸死,一些民房被炸毁。
1939年3月5日,日机一架在合阳县城3处投弹13枚,伤5人,亡7人,炸毁民房10间。
同年3月15日,日机一架在县城4处投弹,亡一人,毁东街小学校舍及其房屋10间。
9月27日,日机3架于县城5处投弹,炸死8人,炸毁民房数10间。
10月27日,日机4架在县城后地巷、大油巷、乔家巷、西街洞子巷、张家巷等处投弹六十余颗,炸死57人,炸毁房屋百余间。
11月6日,敌机3架在北街乔家巷、西街洞子巷、张家巷投弹炸死、炸伤20多人,炸毁民房数10间。
1941年9月,日机2架于县城投弹2处,伤3人,毁房屋、商店多处。
以上合计日寇敌机先后6次共出动14架次袭击合阳,致使我县群众亡79人,伤28,伤亡共107人。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落后就要挨打,国破人民遭殃,稳定才能安康。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抗战主题展览时强调的“三个牢记”,“牢记由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牢记中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自由、捍卫祖国主权和尊严建立的伟大功勋,牢记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伟大贡献”,激励我们从历史中汲取力量,重温“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
(六)见证抗战期间合阳三池农家的地道
“咚”的一声,挖透了一个黑窟窿,把人的一个腿都掉下去了,多亏地方窄小,要不把整个人都掉下去了。这是1975年合阳县同家庄镇三池村5组我和我哥成发顺在自家院子后面西边偏南的地方挖红薯窖时经历的一幕。
从一仗之深仅能容一个人下去的红薯窖下边上来,我哥满脸的汗水,心蹦蹦直跳,刚才那害怕的一幕让他心跳不已,坐在刚打的红薯窖边,吸着旱烟锅,就是用一根20公分长、宽约6公分的圆形木杆,中间用烧红的铁丝钻透,穿在市场上买回来的烟锅头安上,里边放些当地自产的旱烟,用火柴一点,用口吸的那种旱烟锅。
黑窟窿下边到底是什么?是垫住另开口子挖一个红薯窖,还是看看再说?打一仗之深可不是容易的,那得用小撅一点点以圆形开挖,然后将土铲进上边用三角架上的锢露拴住绳子,拴住放下来的筐里,吊上去,将土倒在一边,如此往复着干。
怎么办?不弄清楚黑窟窿底下到底是啥,换个地方另打,心里会不实在的。最后全家商议的结果,就是用土丢进去,看下边深浅,用手电照,看里边是什么?
结果我哥下去后把那个黑窟窿再挖大,身上系着绳子跟外边相接,以放万一。我在上边负责调土,负责安全。用土块往里边投进去,感觉不是很深,用手电以照,确定不是很深,最后,人才小心地跳下去。
黑窟窿里边用手电照的一看,有将近3米高,有成丈宽,面东有一个可以容一个人弯腰进去的洞道,都是炭渣,好像还有一段长的。
于是全家决定就利用这个当红薯窖,打扫净里边浮土,将有炭渣的那个口用胡基封住。
得到消息晚上从另一条巷道院子住的我叔父成占德,就是我父亲的弟弟,白天在同家庄镇街道给公社食堂卖饭,晚上回来得到消息后过来给我哥说:“你不知道,那是咱队里人防小日本空袭时的洞,那个洞口直通院后村外,人一出去不远就能下到沟里隐藏起来。当年他和村里人一起挖的。”
那么那些炭渣又是怎么回事?我叔父说:“咱家里地方大,是两进的院子,后边还是一个院子,(那个后边的院子我也能记清楚,后来给我二哥用后边的院子换了其他巷道一个院子。)那年月住过部队,部队做完饭后,把炭渣倒在哪里的。”
“你不知道,咱巷道西头第一家成生发家(就是现在三池村6组的成均红老家)院子后边专门有一个窄巷道,一有日本飞机到来,人不出家门,从院子后边直接进地道。现在那院子后边链接7、8户人家的窄巷道还在,已用围墙围起来,是成生发家的哩。”
我长大后在家垒后墙挖地基时,也挖到地下不少的炭渣。
说起我父亲成自德和我叔父成占德,在当地都是名人,他们不单卖饭生意在当地周围集镇非常有名,叔父与我父亲是黄金搭档,叔父在后台锅前压饸饹,滩踅面,我父亲在摊前调饭。而且他们还都有一定的文化,有一定的号召组织能力,是一位贤达乡贤,在当地人缘好,能拉会弹,肚子里记有不少的戏词,合阳民间花花(即歌谣),天阴下雨,那时人没有事,就来到我家里唱抗战戏,听合阳抗战花花,,父辈认下了几家远在新堡村、杨家庄上洼村的干亲家,干姐、干哥,而且父辈去世后,我们都一直处得好,走到底了。那种唱戏场面就是现在的华阴老腔原版再现,敲盆敲碗敲凳子。我曾写过一篇合阳也有老腔的文章,在有关媒体发表过。我叔父弹的那个三弦儿,现在还保存在我大哥我侄儿家,前几年我回去还专门让我嫂子取出来照了照片呢。
公社时期一大二公,我父亲去世后,我叔父还被请到同家庄镇街道给公社公共食堂卖饭。
据查找有关资料,我所在村庄包括我家里抗战时期确实有部队住过,既有国民党的 民国27年(1938)秋,中央军预备第七师(后升编为陆军53师)进驻合阳。师部先驻县城,后驻官庄。各团分驻韩庄、百里坊、同家庄、大郭村及沿河一带村庄。
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山西,河防吃紧,十七路军177师师长李兴中率部进驻合阳。师部先驻县城,后移南知堡,部队驻沿黄河一带村庄。177师乃杨虎城将军旧部,是一支拥护国共合作,坚持全面抗战的爱国部队。其中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师参谋许权中和营长王汝昭、阎揆要等人均为共产党员。驻军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合阳地下组织和进步人士苏资琛县长的配合下,以唱歌、演戏、刷标语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举办沿河各县中学生军事训练班,为抗日救亡培训骨干,协助县政府组织、训练自卫军,推进合阳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6月,177师奉命从夏阳东渡黄河抗日。
因为我村是古代的官道必经之处,合阳又是拥军支前抗战的“小苏区”,是北去韩城、山西的必经之路,所以,人们为路经我村的八路军总部及其下辖115师、120师、129师三个师,约3万余人,烧水做饭,短暂休息提供方便,在朱德率领下,分两批出师东进,取道韩城,从韩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合阳三池抗战地道,让群众学会了在战争年月保护生命,珍惜生命,减少伤亡,才能更好地支援抗战,支援前线,夺取抗战胜利。正如毛主席说的那样:“保存自己,才能更好地消灭敌人。”
(七)抗战期间为什么人称合阳为“小苏区”
座落在伟大祖国母亲河----黄河之滨的合阳县,隔河秦晋相望,依次排列着6个渡口,自古以来为军事要塞,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抗战期间,在这个南北长达42公里的河防线上,传唱着好多合阳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渡河杀敌,血洒疆场的可歌可泣事迹,其空前高涨的支前热潮更是隔窗吹喇叭----远近闻名,人称合阳为“小苏区”。那么合阳“小苏区”的风采究竟吸引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特色”呢?
作为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合阳县志愿者总队民间文化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合阳县社火研究协会会长、合阳县弟子规工作站副站长的笔者,多年来研究收集梳理,会一一给您一篇篇道来。
抗战期间,民国27年(1938)3月,在中共沿河特委直接领导下,组建了合阳抗日民众自卫大队(简称“自卫队”),县长苏资琛任大队长,梁步六(又名布鲁,共产党员,杨虎城部一七七师驻合参谋)任副大队长。同时,成立县基干训练队、青年训练队和妇女训练队。各联成立中队,设中队长(各联中队长均系共产党员)、政治指导员、教官和事务长。各保成立分队,分队下设班,每班10多名队员。全县计有自卫队员两万多人。
合阳县民众自卫大队曾3次随一七七师东渡黄河与日寇作战,血洒疆场,王新民 (1911~1937)王村镇窑头村人。1937年11月随杨虎城部17师98团7连战于太原,阵亡。
雷保儿 百良乡三汲村人。1938年攻打山西荣河县城时阵亡。
敬二虎 百良乡三汲村人。1938年攻打山西荣河县城时阵亡。
夏成元 百良乡李家庄人。1938年攻打山西荣河县城时阵亡。
李忠瑞 (1919~1939)新池乡行家庄人。共产党员,八路军战士,1939年3月在山西灵丘战斗中牺牲。
孙孝先 名念宗,黑池镇申庄村人。任169师上尉副官,1939年在山西运城战役中阵亡。
王治镐 路井镇高原寨人。1940年在中条山战役中牺牲。
王贵生 百良乡北尹庄人。1941年于山西河津沙石砭村战役中阵亡。
李运兴 伏六乡坤龙村人。警三旅战士,1941年在中条山二十岭战役中阵亡。
贾金珠 坊镇乡西清善人。警三旅战士,1941年在中条山二十岭战役中阵亡。
王现斌 伏六乡太里村人。警三旅战士,中条山六六战役阵亡。
张全定 防虏寨乡浪后村人。中条山战役中阵亡。
雷喜定 防虏寨人,中条山战役阵亡。
解金生 防虏寨乡解庄人。在山西吴王战役中阵亡。
姚崇祥 王家洼乡同北村人。从事抗日活动,被敌人杀害于山西杨董村。
王党民 王家洼人。从事抗日活动,在日军飞机轰炸中牺牲。
苏资琛(1893---1974),原名养源,韩城市薛曲村人。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资琛放弃了赴日深造的机会,从上海返回陕西,和宣侠父一起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他向当时主持陕西工作的孙蔚如请求,到合阳县当县长,莅任前,中共陕西省委领导成员谢华、徐斌如派共产党员樊一鸣(樊中黎)、伍仲秋(黎扶英,女)、王文元、罗明、王俊、苏史青等同志偕同前往,1937年10月到合阳,苏资琛任命樊一鸣为县政府一科科长,伍仲秋为县政府秘书,苏史青为建设科长,王文元、罗明到合阳中学教书,并聘请了孙玉如任合阳中学校长,他和合阳驻军一七七师师长李兴中、总参谋长许权中商议,从该师抽调李锦峰(辎重营长、共产党员)、王汝召(辎重营副营长、共产党员)、梁步六(参谋、共产党员)、王寒秋(共产党员)支持地方开展军事训练,先后举办“教师军事训练班”,“基干队训练班”,“沿河中学生军事训练班”。随后,成立合阳县抗日民众自卫队,苏资琛兼任大队长,梁步六任副大队长。他筹款支持管建勋办“大众书店”,宣传革命理论,群众誉称苏资琛是“抗日县长”。
河防大队民国28年(1939)春,日军在山西隔河炮轰本县沿河村庄,合阳成立了两个河防大队.由国民党五十三师师长曹日晖兼总队长,合阳县长兼副总队长,于沿黄河地带设防。同年冬,因暂编十五师接管河防,县河防大队解散。
合阳县战时工作总队 民国29年(1940),合阳成立战时工作总队(简称“战工队”),县长张丹柏兼总队长,李精业任队副,总队部驻县城东门内原教育局。全县16个乡镇成立大队,乡镇长兼大队长,另有专职副大队长和指导员。148个保设中队,保长兼中队长,另设专职中队副和助理员若干人。
抗战中合阳群众挖战壕、抬担架,送粮支前;教师学生开展抗战宣传;妇女组织募捐,慰问伤员;民众自卫队多次随军过黄河打击日寇,并参加收复永济的激烈战斗。民间歌谣,社火与楹联,各种印刷的抗战书籍及纸品等资料流传甚多。
正是因为合阳的抗日救亡运动有声有色,扎扎实实,基础坚固,民众参与程度空前高涨,正应了古人讲的:人心齐,泰山移,没有克服不了困难,所以,人称合阳为“小苏区”。
历史如同永恒的坐标,给人启迪和指引。铭记历史,走向未来,当我们走进去阅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合阳这部厚重的大书之中之时,感想颇多,合阳人应敢为人先,敢闯敢试,在现今党和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合阳人应更有新作为。
(八)传唱于抗战期间合阳“小苏区”的花花民谣
合阳人崇德尚文,文化底蕴深厚,是诗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故里,是周武王生母周文王妃太姒的家乡,是旷世伯乐雷简夫力荐“三苏”的故乡,受如此多举世名人的影响,千百年来合阳民间就流传着一种类似诗经名叫“花花”的民间歌谣。而这种名叫“花花”的民间歌谣抗战期间在合阳“小苏区”到处传唱。
我小时,我母亲朱福爱(1925、1---2009、12,原籍河南省尉氏县小陈公社江曲村2组人)因小时河南发大水逃荒要饭落脚到合阳,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农村人穿的都是母亲亲手纺织做的衣服。母亲和村里的一帮妇女下午或者晚上坐在门房的过道里纺线,缠碎子,说花花,我清楚地记得母亲传唱的一首首花花:“菜籽花儿洒地黄,我投八路打东洋。苜蓿花儿剁拌汤,把鬼子杀在河岸上。”
“白杨树,箭箭高,老爷骑马掮大刀。大刀长,杀东洋,东洋鬼子命不长。”
“桃树花开叶又青,莫说好男不当兵:当兵才算是好汉,好铁打得好铁钉。”
那个年月农村文化生活普遍单调,这样的花花歌谣好多的农村妇女都会说唱,更多的农村妇女边哄婴儿边说花花,好像是深藏在记忆深处的芝麻豆子,随口道来,现在人把那种现象叫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稀罕货。
“1938年4月,合阳民众自卫队二尹联中队,在队长雷振华带领下过黄河攻打荣河县城。战斗打得非常激烈,队员敬二虎、雷保儿、夏元成壮烈牺牲。在4月30日合阳县政府召开各界追悼抗日烈士大会后,群众编了一首花花:“雷振华,真英雄,带兵攻打荣河城。为国保家去出征,二尹民众显威风。不怕死,向前冲,一心消灭鬼子兵!保儿伤重丧了命,二虎战场也牺牲。昌运身强打先锋,同善体弱压后营。凯歌一曲震天地,黄河两岸人传颂。”
雷振华,男,合阳百良镇东宫城村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高双成和杨虎城部队做党的工作。在东宫城村当小学教师期间,教唱抗日歌曲,排练抗日节目,编写抗战课本,带领学生到附近村庄宣传抗日,联系地下党员,举办农民夜校,培养革命骨干。抗战爆发后,历任合阳县教师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合阳民众自卫队二尹联中队长,几次率队员随一七七师渡河杀敌,1938年5月,任中共合阳县委组织委员,1941年7月在山西中条山与日军扫荡队遭遇,壮烈牺牲。
合阳民间还有一首花花《我投八路打东洋》的歌词是:“菜籽花儿洒地黄,我投八路打东洋。打得东洋没出钻,四蹄儿一瞪命归天。”
另外还有《妇女训练歌》等,都是在群众口中流传的抗日花花。
这些耳熟能详、人人传唱的合阳花花歌谣,起到了激励人心,鼓舞群众,抗战杀敌,立志报国的积极效果,朗朗上口,易记好学,流传久远。
(九)独具特色的合阳抗战社火文化
抗战期间,合阳文化秉承“文以载道”传统,民间文化人与国家共命运,融一体,国难当头,奋起救亡,以笔为枪,为抗战奔走呐喊,造就了声势激越、熠熠生辉、亮点很多、独具特色的合阳抗战社火文化。
据县政协委员李志斌所辑:1998年11月,其在黑池镇见到一册民国间《合阳射虎录》,其中多录抗战期间的射虎文联。如1938年元宵节同啼村的射虎分牌“统一战线”联为:“保护民族誓与倭奴作战,维持主权要把鬼子殄灭。”
如果说社火从它的起源师出有名于祭祀性,融娱神、娱人于一体,讲究用以取得神灵的欢悦,消灾免难,保佑人们四季发财,生意兴隆,人丁兴旺,风调雨顺。社火由最初的社氏集体行为发展到现在的一个村庄、一个村庄集体表现。
社火也表现刀砍斧劈,鲜血淋漓,向神示威,向不公道,不道德、不文明行为示威,表现一种发自肺腑的呐喊和愤怒,用一种隐喻,一种教化,一种潜移默化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去影响人们的潜意识,宣泄人们心头之火气,喜气,兴气,勇气,让人们在一种民俗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历代历年熏陶,从善而行,褒贬正义善恶。
合阳社火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有:“社火赛扬州”美誉,有20多种。高跷、龙灯、旱船、青瓷船、漂河叶、血故事、耍龙、舞狮子、放焰火、扭秧歌、敲锣鼓、打犟驴、社火尾子、背杆、抬杆、上锣鼓、百灯、搁锣等等。民风古朴,以文擅长,以细擅长,以奇擅长,以盛擅长。
古有南、北两大社火名扬三秦内外,南有黑池,北有三池社火,这些村庄大都人口众多,在周围村社火的参与人员多,影响力大。
社火活动一般都是在年前给一个村的其他村组对方下挑战帖子,“服不服,不服,咱年后摆社火时见。”
往往互不服输赢,古时一旦摆社火都为争前后,为压点子,明争暗斗,甚至摆社火时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一个村里、一个巷道里的亲属这会都不认了。这就是合阳古时社火的群众参与性、民风、摆起社火来时的血性,龙的儿女们的不服输赢性。
那震天的咚咚声,放的是用三尺长的木杆,上部安装的一种用装火药铁石类的铳,古时人们没有打火机,摆社火时放那铳,用火绳,(一种田间艾草),割回来拧成绳子一样晾干,过年摆社火或者吃烟时点火用,那声音,不像现在的鞭炮,声音特别震耳,胆小的人见放那个就向一边躲去,有好多的人们现在可能都没有见到过。
透过那些遗存已不多的抗战社火资料,仍能让现在的人们感受到淳朴、爱憎分明的合阳社火文化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要不是当时文化人的挖掘传承,恐怕我们现在怎么也不会享受这种精神大餐的。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软黄金,现在回头领悟它时,当是如此之深。
(十)抗战时印光大师的传说
陕西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会长成三顺的案头有好多本报纸剪贴集,今日查看抗战时期合阳历史记忆,发现了一篇文章,标题是:“愿再来兮度群蒙。”----参加合阳为印光大师修建纪念堂筹备会有感 邓剑。这篇文章刊登在1996年的原《合阳报》上,但文章里却记载了一个流传至今的合阳人印光大师在抗战时的故事。
原文如下:“抗战军兴,日寇攻占南京,血染石城,日寇司令曾以大礼拜谒,大师高坐莲台,闭目不语,鄙夷敌首。”
印光大师何许人也?为何连日寇司令都前来拜谒呢?
印光大师是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是清末民国时期佛教界最具影响的高僧之一,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人,姓赵,现在的赤东村1组人,他生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2月12日,园寂于1940年11月初四,享年80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印光大师在灵岩寺闭关念经,保持民族气节。
1936年,在民族危难关头,上海佛教界人士启建“护国息灾法会”,印光出于爱国热诚,不顾年迈体弱,以76岁高龄毅然破关说法,并应诺始收皈依弟子,“只要能潜心修持”,“即无钱亦可皈依”。其海内外皈依弟子达20余万,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即为其中之一。1972年中日恢复邦交之后,田中角荣赠送中国一批珍贵的落叶松,周恩来总理指示在络南山印光当年出家的地方栽植80棵。
那么邓剑是何许人也?
邓剑,男,1924年生,合阳县孟庄路苏村人。 1949年入党,五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共中央马列学院理论班。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理论教员、研究员,陕西省委讲师团讲师,离休干部。
1994年他所撰合阳人《慧眼识才,勇荐三苏——雷简夫荐三苏》一文,先后在《三秦论坛》、《理论导刊》、《当代人才》等刊物上发表,引起陕西各界强烈反响。在邓剑的倡仪下组成了有关领导和名人教授百余人参加的“纪念雷简夫荐三苏组委会”,由著名诗人、文学家霍松林教授撰写了碑文,在雷简夫故里合阳县为这位宋代的旷世伯乐刻石立碑建馆,并由原文化部长贺敬之题写馆名。此项盛举,旨在弘扬中华民族举贤荐才的优良传统。他为此项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的活动付出了数载的辛劳。
邓剑不仅著作甚丰,而且还是一个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组织能力颇强,受人尊重的社会活动家,如他参与倡议创建了“中华药王山孙思邈研究社”、“皇汉气功医学哲学研究会”,并出任副社长和会长等职,并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陕西省老年理论工作者协会”、“陕西省气功科学研究会”、“陕西省诗词学会”、“陕西省老年医药家协会”等多种组织的常务理事、顾问等,同时还兼任西北大学国际唐代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他的学术论文曾受到“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医学分会”、“陕西省哲学学会”颁发的优秀论文奖。因此,《陕西日报》、《西安晚报》、《陕西科技报》、《西北信息报》、《陕西社联通讯》、《陕西广播电视报》、《西北政法学院报》等均先后报导他的先进事迹。特别是《陕西电视台》的《陕西人》栏目为他三次播放了《中医哲学家——邓剑》七十四年风风雨雨的人生旅程的专题报导,使他成为誉满三秦的人物,受到社会的称赞。1994-1995年,先后荣获“陕西省老年科技工作者协会颁发”的“老年先进工作者荣誉证书”和奖励。被评为司法部的“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经笔者查实,邓剑写作的印光大师涉及抗战史籍这篇文章,是1996年2月1日,陕西省合阳县人民政府在西安召开的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委会会议后写作的。这次会上,邓剑名列陕西省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建委员会领导成员名单副会长之中。
(十一)印光大师对抗战期间统一战线的贡献
2015年4月18日,我们合阳民间文协与《www.winsb111.com》一行10多人,来到久负盛名的享誉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佛教净土宗十三代祖师,清末民国时期佛教界最具影响的高僧之一,陕西省合阳县路井镇赤东村印光大师老家进行文化采风,到印祖寺进行爱心捐献,见到了迎接我们采风的印光大师的家人赵月喜,现年54岁,系大师的重孙。赵自安,男,64岁,系大师的西邻家。李麦花,女,76岁,系大师的对门乡邻。赵增侠,女,49岁,就是大师的老五家里人现在在此居住。从他们口口相传和当地人的记忆深处挖掘到不少鲜活的历史资料和故事传说,其中就有一段印光大师对抗战期间统一战线的贡献传说,而这个传说在中国陕西合阳县印光法师纪念堂筹建委员会出版的一本由赵朴初题写书名的《印光法师》故事里也得到印证。
话说1936年12月12日,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扣留了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介石,时称“西安兵谏”。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同志的主导下,最终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成为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而本文说的就是1936年12月初的一天晚上,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办公室里灯火通明,张学良与杨虎城两位将军在此共商联共抗日大计。
杨虎城听完张学良一番话后说:印光法师说过:“现在世道日衰,外国之强彼国小,不同心协力,不能自由。中国则人心各异,、、、不但不顾国与民,并将自身于不顾。日人以豺虎之心,欲吞吾国。吾国许多人私受日人之贿,为彼作走狗,致彼之凶势益大。使无人为彼用,决不至如此之横蛮也。”印光法师还说过:“江浙大战四十余日,百姓流离载道,惨不忍睹。战地之人民家舍,牲口器具,一无所有。即令逃亡外方,得以不死,亦不能成立家室。每以思之,为心痛之。、、、所愿各带兵之长官,知同室操戈,为自戮手足及与身命。从此放下争兢之毒心,发起共合之慈念。则国家幸甚,人民幸甚,否则,鹬蚌相持,渔人得利。欲不同充彼腹,其可得乎。天下不治,匹夫有责,凡有血性汉子,断断不肯作行尸走肉,死与草木同腐唉。”
张学良听了感慨地说:“大师的话,说得极是,我们决不能按老蒋的意旨办事,只有坚持走与中共联合之路,才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于是,张杨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对于西安事变的解决,史有公论,而在合阳坊间,却有这么个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传说。
张杨发动了西安事变后,商量从几个渠道准备解决此事,其中一个渠道,就是他们派了一名特使,化装成和尚,按事前约定,暗里去南京三扠河法云寺放生念佛道场,去请教世界著名学者印光大师。
大师事前让人在放生池边设置了障碍,于池内放置了两块巨石,每石各放一块木板,中间对接处压了一块石头,使木板不致翻入水中。
特使来到池东,隔池一望,印光早已站立对岸。特使赶忙施礼说:“我是特意从西安来的,有要事请教大师。”印光大师没有说话,却招手示意他从木板上过来。特使瞅了瞅木板说:“那木板中间压了块石头,人再一走到那里,就会失去重心。”印光大师还是没有说话,以手示意他把中间的石头搬掉。特使再瞅瞅中间那块石头,心想:“这块石头若取掉,两块木板会同时落入水中。”这时他猛然醒悟过来:“原来大师在暗示于国难当头之际,不能群龙无首,蒋介石这块石头不能搬掉。”于是,他没有再问什么,拜别印光大师,回西安向张、杨复命。
张学良、杨虎城听了汇报以后,深深佩服大师的高明。于是从民族利益出发,邀请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
(十二)王果亭:威震敌胆的“八部雷神”
“轰、轰”的一连串爆炸声响,炸得日本鬼子血肉横飞,心惊胆寒,这就是让日寇昼夜坐立不安的合阳冷娃王果亭,其英雄事迹传遍包绥一带,人们称赞这位抗日勇士是威震敌胆的“八部雷神”。
史料记载,王果亭是关中合阳人,时任22军爆破队长、军部工兵连中尉排长。在国家危亡之际,他主动请缨,从榆林赶赴包南前线,担任爆破队长。他带领小分队深入敌后,用地雷、炸药包等,专炸鬼子使用的铁路、公路、机场、桥梁和仓库等军事设施,炸得鬼子心惊胆战、昼夜不得安宁。特别在包头一带,一提起王果亭的名字,鬼子伪军顿时惊恐万状。 王果亭在敌后战斗近两年,成功爆破200余次,给敌人以重创,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的外线作战。后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因此他声名远扬,英雄事迹传遍包绥一带,人们称赞这位抗日勇士是威震敌胆的“八部雷神”。
当时的抗战形势是:包头滩是指包头南部自达拉特旗至东胜(伊克昭盟)与伊金霍洛旗一带,这里大多为沙滩草地。日寇占领包头以后,除一部西取五原外,其中一部纠合当地的蒙汉伪军沿包头滩南下,已逼近紧靠榆林的伊金霍洛旗西北一带。伊旗与榆林的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当时榆林的防守局势十分危急,晋陕绥边区总司令部认为,只有主动出击,转至外线作战,才能确保榆林稳固。
同时和正在绥远东西地段与日寇激战的晋绥军傅作义将军指挥的部队、正在包头西南抗敌的宁夏军马鸿宾部队和在察绥一带的东北军马占山、何柱国部等抗日武装,形成战略配合,两翼牵制,才能更有效地防守榆林。
于是22军86师先后派出所属511、512(缺两个营)、515、516四个团和五个游击支队组成的近万名将士,在高双成、左协中、张云衢、高致凯、王伯谋、邓宝珊等人的指挥下,开赴包南伊盟地区周围,与鬼子展开殊死拼杀。自1938年4月至1942年初,近四年的时间里,22军爱国官兵,经历了百余次战斗,给敌人以沉重打击。其中,进行过的很著名的战役战斗有:保护和转移成吉思汗陵的东胜(伊盟)之战、防止敌机对榆林、神木、府谷及陕北边区各城镇进行轰炸扫射的梁家圪堵之战,以及大树湾、新城、树林召、磴口、新民堡和柴登之战,同时,22军官兵还协助友军,多次沉重地打击日寇。这里值得一提的是22军爆破队长王果亭的英勇事迹。
合阳县民间文化志愿者协会挖掘收集整理合阳抗战资料,在一则榆林抗战历史文章中,获得了合阳冷娃王果亭(一说朝邑人)的英雄事迹,英雄是合阳那个村的,已是一个谜有待深查,但英雄的光辉形象已成为人们传承永久的民族记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7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一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十三)有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党启军 成三顺)
山西中条山,曾被侵华日军称为“盲肠”。在抗战初期,日军倾十余万兵力,苦战三年,竟未能越过中条山一步。历史证明,陕西及山西军民在中条山数年的浴血奋战,几万中华将士血洒疆场,挫败了日军的进攻锐气,拖延了日军的进攻速度,使日军最终未能过黄河,确保了陕西和大西北的安全,使亿万同胞免遭战争的涂炭。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将军亲临平陆慰问第四集团军官兵、热情盛赞陕军为“中条山的铁柱子。在这个“中条山的铁柱子”队伍里就有我的祖父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保卫家乡的不屈防线。
我的祖父叫党曹有,是合阳独店党家村人,就是这场战役中的一名士兵,时年21岁。
当时,在这场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军部给我家的回报情况是,“祖父在战场中失踪。”以后,听与祖父同村一起被抓去当兵的人说,“战场太惨烈了,之所以说失踪,就是许多战士被日军的炮弹炸得面目全非,不能辨认出来,因而只能说失踪了。”就这样,一直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从台湾探亲回来的祖母表弟说,“那时他和祖父在一个营,就是在那次战役中祖父阵亡了。”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让我值得庆幸的是,祖母还健在,93岁了。如果祖父还活着的话,今年也95岁了。祖母曾对我说过:“那年(1940)你爷爷当兵走时,你爸才满百天。就这样一走,再也没回来。我恨日本人,欺负我们。你爷爷虽然不在了,却让你们这些后人安生了。”就是这样简短的话,却透出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
当父亲工作后,就把祖父留下唯一的照片放大了。那张照片,其实就是祖父临走之时,部队证件用的一寸照,要放大翻拍是不容易的。但是,父亲还是经过自己的反复琢磨,终于成功地放大了此照片。放大后的照片,安放在家中的祭祀桌上,每逢节日必先祭奠。这样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安慰。父亲虽然没有见过祖父的样子,但是这张照片寄托了他的心愿。每当父亲对着祖父的照片祭奠时,口中低语说着什么,虽然我听不清,但是我能体会出父亲对祖父的思念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生死,我想在天国的祖父会听见的。
在祖父牺牲后的日子里,祖母含辛茹苦把父亲抚养大,而且考上了高等学府。那个时候,孤儿寡母能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了。心志坚强的祖母,就是靠给别人家纺线织布、缝衣裳,一点点地攒钱,供父亲读书。父亲不负祖母的愿望,学习很刻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从事文化事业。
有时候,会听到祖母对着祖父的遗像说:“老头子,你可以瞑目了。儿子很争气,子孙也都成人了。”看到这一幕之时,就理解了祖母对祖父的深情,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生死。她用自己辛劳的一生,让我们子孙得以幸福安宁。
记得,在我小时候。看到那些敲锣打鼓的人们,去军烈属家节日慰问。这个时候,我就会问祖母:“我爷爷也是当兵牺牲的,为啥不到咱家来慰问呢?”而祖母说:“孩子,你爷爷是特种兵,不让那些人知道。”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待我懂事以后,就为爷爷的牺牲愤愤不平了。同样是抗日的士兵,为国捐躯,为啥连个烈士都不给呢?虽然说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新中国,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部队可是主力军啊!再说,一个士兵能左右得了政治方向吗?这个情结,一直到前几年,才让我释怀了。就是国务院委托民政部门,在全国为所有抗战牺牲的战士修建纪念碑,一个政党能够这样公正地对待历史,说明社会进步了。虽然说,这是一个迟到的安慰,但是总给祖父一个交代了。对于我们全家来说,这种情感已经超越了生死,永远值得祭奠。
现在,我懂得了,一个人只要是为了民族的大义,民族的独立而死,就会重于泰山。我的祖父,虽然生前只是一位普通的百姓,但是他用自己的勇敢和牺牲精神捍卫了民族的尊严,他终于得到了久违的铭记。
在生活中,祖母用她平生的人生,证明了做人一定要是非分明,敢作敢为,爱国才有家。她为我们这个家庭延续了香火,让祖父的灵魂与我们同在。我今生虽然没有见过祖父的面,但是这种跨越了生死的情感,成为了我们这个家庭的精神支柱。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到今年,父亲都75岁了,这意味着祖父离开人间已经75年了。从这几十年的岁月变迁中,改变的是国家日渐富强,不变的是对那一段历史的反思,对那段耻辱史的铭记。现在,国家政治清明,反腐力度之大,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的生活。今天的民族独立,国家昌盛,就是有如祖父一样,千千万万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安宁的青年人,用自己的生命,亮剑起民族精神,不屈不饶,勇往直前。
现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抬头,对中国领土钓鱼岛的挑衅,回望历史,面对8年抗战的英魂,还有在这场浩劫中死去的3500万同胞的生命,让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勿忘国耻,决不允许历史重演,决不允许篡改历史。今年,正值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就是让千千万万为了中国抗日牺牲的战士,英魂长存。我很自豪,我的祖父也在其中。对祖父的这种情感超越了生命,在九泉下庇佑着我们一家人安宁地生活着。安息吧!祖父。(作者党启军,合阳县文化馆副馆长。)
(十四)史焕弟:我受到朱德总司令的嘉奖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览厅里有两门缴获日寇的山炮,你知道吗?那上面就挂的有合阳抗战勇士 史焕弟的名字,这是怎么回事?原来,这个传奇故事是这样的:
史焕弟,合阳县坊镇和阳村人,(1918年3月出生,1974年离休回合阳,现健在)。
1935年正上高小的他和3名同学投奔革命,他们是秦连益(坊镇和阳村)、秦金鼎(新池南沟村)、刘万君(坊镇乾落村)。
1936年春随部队到达延安,1936年6月开始在中国抗日红军军政大学(1937年1月改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系抗大一期学员,后随抗大第一大队学员队编入贺龙领导的八路军120师部队后,东渡黄河前,他写的自己誓言是:“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轻伤不哭,重伤不下火线:杀不完鬼子,不算好汉。”其部队主要活动在山西离石、临县、汾阳、文水一带。部队东渡黄河直达冀中后又转战冀中、晋西北,参加战斗百余次,杀伤日军几十人,先后立功五次。
其中1940年秋季在平汉铁路沿线一次截获日军武器专列战斗中,除缴获大量普通武器外,还缴获了两门山炮,师部还把 团侦察参谋史焕弟和团长闵洪友、营长谢宏恩、连长贾志存的名字挂到山炮上送往延安展览,受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亲自嘉奖。
直到现在,这两门挂着他们名字的山炮还存放在延安革命纪念馆。
身经百战的史焕弟岂止光这些传奇,史焕弟还化装成日本军官过呢。
那是1944年8月14日,部队开到山西临石县的石门堰,在区委书记李刚的策划下,让史焕弟这个八路军的侦察参谋化装成日本军官,骑一匹大洋马,挎一把大洋刀,口 操几句日本话;战士秦明化装成一个马夫,给史焕弟牵马;一营的教导员牛再逢带领一个连,化装成一连伪军,队伍中间押着十多名民兵化装成老百姓,牵着二十多头毛驴,假装给日本人送给养。
他们一行人马,由离山(音)的店平山出发,到了石门堰———日本鬼子的碉堡跟前,史焕弟手挥日本太阳旗,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各挥动了三下,一个执勤的日本兵,从碉堡上赶快跑下来迎接。谁知这个日本兵在史焕弟马前行了个大礼,呜哩哇啦说了一通日本话后,史焕弟却听不懂,一时对答不上来。这个日本兵觉得不对头,转身想往回跑,就在这紧急关头,史焕弟突然喊:‘八格雅鲁!死拉死拉的!捉住他!’牛再逢领几个‘伪军’迅速冲上前去,将这个日本兵捆绑起来,并用毛巾塞住了他的嘴。碉堡上的日伪军一时还闹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也怕惹不起史焕弟这个‘军官’被绑着走,所以一个个傻了眼,不敢吭声。
这样僵了一会儿,史焕弟挥手命令‘开路’。他们一行人马便大摇大摆地向兴县方向走去。走到了兴县街上,这个日本兵倒成了老百姓撵的看的好玩意儿……”
(十五)合阳抗战隐蔽战线的一次成功范例
说起隐蔽战线,人们就会想起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那种扣人心弦、争分夺秒、紧张、激烈、壮怀的场面,会对英雄人物虚然起敬。其实,在抗战时的合阳县城,同样就有一个类似隐蔽战线那样扣人心弦,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那就是座落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三展室里的合阳《曹全碑》的保护故事。
说起《曹全碑》,那可是(国宝级文物)汉中平二年(公元185年),记述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文用隶书写成,文字结构舒展,秀美飞动,充分展现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是目前我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西安、合阳等地屡遭空袭,日寇敌机先后6次共出动14架次袭击合阳,致使合阳群众亡79人,伤28,伤亡共107人。在这个关键时刻,陕西省政府暨教育厅等有关单位为保护文物,曾严令各县采取措施,保护国宝。
合阳县政府接到命令后,立即责成该县北护难村拓印碑石的工人人知行省等进行保护,那么为什么把这一艰巨任务要交给行知省办理呢?行知省是何许人也?(1902、11---1976、1)合阳碑帖名人,甘井护难村人,清末民国时期行知省与于右任、党晴梵、澄城党仙洲、碑林博物馆赵敏生等民国学者关系密切,“行拓本”深受学术界重视。解放后,行先生被聘任为“陕西省金石采访员”,“陕西省博物馆之友”等。
话说知行省等人受领任务后,俏俏地在合阳文庙内就地用土构筑窑洞,维护《曹全碑》。为了保守秘密,严防汉奸知晓破坏,行知省和同仁放出风声,对外假称“《曹全碑》已奉命运到省城”。这样,从1939年到1944年,在长达5年的时间内,《曹全碑》一次次地躲过敌机的狂轰滥炸,安然无恙。
1956年,西安碑林博物馆派来工人,将藏在合阳文庙夯土墙内的《曹全碑》挖出,用卡车运回碑林收藏。
那么国宝级文物《曹全碑》上记载的事情来龙去脉是什么?:
明万历初合阳县莘里村出土的 《曹全碑》,全称为《合阳令曹全碑》,或称《合阳令曹全纪功碑》、《汉曹全碑》等。碑竖方形,高272厘米,宽95厘米。碑文为标准隶书,两面刻。碑石正面共刻有文字20行,每行45个字,记述了曹全其人跌宕起伏的生平事迹与相关史实;碑石背面共有57人题名,都是出资为曹全立碑的合阳县地方官吏名绅。
“曹全出生于敦煌名门望族,以戎马军功名扬河西边陲。然而不幸的是,正当曹全春风得意之时,却因政治势力之间的残酷斗争而含冤入狱七年之久。直到光和七年(公元184年)三月,黄巾起义横扫中原,危在旦夕的朝廷无奈之下大赦天下,曹全才得以出狱,并被朝廷委任为酒泉禄福长,率兵镇压起义军。”
为了追回失去的光阴,实现“兼济天下”的宏大理想,曹全担任“合阳令”,对黄巾起义军实施了武装镇压。曹全的这一举动以及其在位期间廉政爱民的崇高威望,使得合阳57名郡、县官吏在王毕、王历、秦尚等人的号召下,感恩戴德,同心合力在合阳故城(今合阳县城东20公里处伏六乡和阳村附近),为曹全竖起了这座不朽的丰碑。《曹全碑》碑文除了记载东汉末年曹全镇压黄巾起义的事件,还记载了张角领导农民起义波及陕西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农民军的声势和合阳县郭家起义等情况,为研究东汉末年农民起义斗争史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